「為什麼是我先改?對方也有錯啊!」這是很多人在親密關係中遇到問題時的第一反應。畢竟,感情是兩個人的事,憑什麼總是要自己先低頭?然而,關係的修復並不在於誰對誰錯,而是誰願意先踏出改變的第一步。改變不是妥協,也不是承認自己錯了,而是一種智慧的選擇——為了讓關係更好,為了讓彼此都能從中受益。
- 當你先改變,你就擁有了影響對方的力量,為彼此的關係帶來全新的可能性。
一、改變的挑戰:誰先讓步?
夫妻關係中的問題常常源自雙方僵持不下,尤其當問題涉及改變時,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:「為什麼是我要先改變?」其實,這背後藏著三個深層的心理原因。
1. 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沒問題
每個人都有一種自然的自我防禦心理,認為問題出在對方身上。「我沒有錯啊,該改變的是你才對。」這樣的思維看似合理,卻讓關係陷入僵局。事實上,關係的改善往往是從一方的改變開始的。當一方主動調整態度或行為,另一方通常會受到影響,進而改變互動模式。
2. 改變的挑戰在於對自我的認同
很多人會覺得改變自己就像在否定自我。「如果我改變了,那我還是我嗎?」這種心態會讓人抗拒改變,因為他們害怕失去自己的個性。然而,改變並不是全盤否定,而是一種進步的過程。
- 適當的改變能讓人變得更成熟、更具吸引力。
3. 改變需要巨大的勇氣與毅力
改變不僅僅是行為上的調整,更需要面對內心的掙扎與恐懼。當一方願意踏出改變的第一步,其實就是在為這段關係在重新洗牌一次。重要的是,改變應該是為了讓自己更幸福,而不是單純迎合對方。
4. 如何主動改變並帶動另一半?
- 從態度入手:改變不一定是大刀闊斧的改造,而是從小地方開始,例如語氣更柔和、反應更包容。
- 不強求回報:不要期待自己改變後對方立刻有反應,這會讓自己失望。改變的過程是一場耐力戰。
- 表達真誠的需求:告訴對方自己改變的初衷,例如「我希望我們的關係更好」,而不是「我已經改了,所以你也應該也要改」。
二、男人溝通困難的背後原因:童年經驗的影響
在婚姻或伴侶關係中,很多女人抱怨自己的另一半不懂得溝通,尤其在情緒表達或需求分享上,男人顯得特別困難。這種現象其實與他們的童年經驗有很大的關聯。
1. 與母親的互動模式
許多男人在成長過程中,可能經歷過母親情緒的壓迫或掌控。從小,他們就被訓練成「隱忍者」,不敢反抗、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,因為害怕觸碰母親的情緒地雷。
- 這種隱忍的習慣會延續到成年後,使他們在親密關係中難以處理伴侶的情緒。
2. 男性角色的社會期待
社會常給男人灌輸一種「不能示弱」的觀念,有些男人從小就被期望成為強者,不該表露脆弱的情感。久而久之,這些期待成為束縛,讓男人學會的只是一直壓抑自己,而不願意開口討論內心真正的感受。
3. 情緒表達的障礙
對伴侶,男人心裡常會有一種「害怕」的心情,很多男人不是不想溝通,而是不知道怎麼說。因為小時候他們的情緒表達能力從未被好好被培養/被重視/被理解,當面對伴侶的溝通時,他們往往選擇生氣或逃避或慌張呆掉不知所措,因為這是他們所熟悉的應對方式。
- 男人的改變很需要時間,請允許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步調慢慢去改變。
4. 如何幫助男人克服溝通困難?
- 創造安全的溝通環境:讓他感覺即使表達了自己的脆弱,也不會被批評或羞辱。
- 循序漸進地引導:與其直接要求對方打開心扉,不如用簡單的問題慢慢引導,例如「老公,今天有沒有什麼開心的事?」
- 接納與耐心:當他們試著開口時,伴侶應該用接納的態度去鼓勵他們。
三、從原生家庭學來的溝通模式
我們與父母、兄弟姐妹的互動模式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溝通方式。原生家庭的語言習慣,往往成為我們處理親密關係時的參考模板。
1. 家庭中的「潛規則」
在許多家庭中,有一套無形的溝通規則。例如,有些家庭習慣壓抑情緒,認為表達情感是不成熟的表現;而有些家庭則以激烈爭吵來解決問題,認為大聲才有力量。
- 這些模式深植於我們的潛意識中,讓我們在親密關係中自動「復刻」過去模式。
2. 豺狼式語言的傳承
心理學專家盧森堡博士提到,豺狼式語言是一種帶有批評、攻擊性的表達方式。如果原生家庭中充滿這種語言,成員之間的互動往往充滿防衛性,孩子長大後也會無意識地模仿這種模式,帶入自己的家庭。
3. 無意識的情感重複
更可怕的是,即使我們長大後搬離開這個家,甚至遠離原生家庭,也可能在自己的婚姻或親密關係中,重複父母的互動模式。例如,如果父母習慣冷戰,我們也可能在遇到問題時選擇沉默。
4. 如何察覺與打破原生家庭的影響?
- 覺察家庭模式:反思自己與原生家庭的互動方式,記錄下哪些模式對自己影響最深。
- 識別不健康的溝通習慣:注意自己是否在不自覺中使用批評、責備或逃避的方式與伴侶互動。
- 嘗試新的溝通方式:學習並練習使用「長頸鹿語言」(非暴力溝通),用更溫和、建設性的語言取代過去的模式。推薦書籍: 非暴力溝通-愛的語言
四、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,創造新的互動模式
- 改變來自於覺察與行動。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,是一個需要勇氣和毅力的過程。
1. 建立清晰的界限
與原生家庭建立適當的界限,是擺脫影響的第一步。例如,在家族聚會中,避免被動接受批評或干涉,勇敢地表達自己的界限。
2. 練習新的互動方式
學習有效的溝通技巧,例如表達感受與需求的「我訊息」,可以幫助我們逐步改變與伴侶或家人的互動模式。延伸閱讀 : 只要三步驟,最簡單也是最有效溝通術「我訊息」
3. 強化自我認同
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,需要重新建立對自我的認同。這包括接納自己的情感需求,並相信自己有能力創造更健康的關係。
4. 尋求支持
如果你已經想盡辦法仍然無力可解,或許可以尋求家人、朋友或專業諮詢的支持,能夠讓我們更快突破過去的限制。支持系統的存在,會給我們信心與力量去迎接改變。
改變並不是一方的責任,而是為了彼此的幸福而主動踏出的第一步。透過理解原生家庭的影響、學習新的溝通方式,我們可以打破過去的束縛,重塑更健康的關係。
- 當你願意放下指責,用心傾聽與表達,就有機會迎來真正的轉變。
- 延伸閱讀 : 在婚姻中,如何把你的情緒變的有價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