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想推薦一本我最近讀完、非常值得反覆咀嚼的書《覺醒父母》。這本書還有在賣,不想花錢圖書館也租的到。
這本書原文書名是《The Awakened Family》,作者是心理學博士 Shefali Tsabary(喜法莉.薩貝瑞),她曾在歐普拉節目上被大力推薦,是一位結合東方哲學與西方臨床心理的教養專家。這本書不只是談怎麼教小孩,更深層地談:怎麼從「父母的自我覺察」開始,改變整個親子關係的基礎。說真的,這本書就像是一份送給父母的心靈教科書。中文版翻譯也不錯,保留了很多原文的靈魂深度。
做為父母最難的就是,願意「如實」的接受孩子的本貌,做為父母最不願意的就是,承認問題在自己,而不在孩子身上。覺知教養挑戰父母這最困難的兩大課題,讓你心甘情願的為孩子而改變。
若不是因為孩子,父母會有勇氣面對那藏在心靈深處最陌生的自己,孩子是上天給我們最好的禮物,因為孩子,我們卸下假面,找回最美好的自己。
這本書適合誰?
從幾歲的孩子開始? 這本書沒有年齡限制,不論你孩子1歲到30歲都可以看,甚至你只是想了解怎麼打破原生家庭影響、準備好成為未來的父母,它都非常適合你。
它特別適合四種父母:
-
常常對孩子發脾氣,事後又內疚的父母
-
覺得自己怎麼教,都教不動孩子的父母
-
對孩子過度擔心、控制慾很強,但想放手的父母
- 希望孩子不論幾歲,都可以跟自己很親近
孩子帶著他獨有的麻煩、問題、倔強與性情,來到我們的生命中,我們需要隨時保持覺知,才能與他獨特的本性連結。成為覺醒父母,意謂重新連結自我與孩子的內在本性,全然接受孩子的本貌,並甘心情願為孩子,成為孩子喜歡的父母。
全新的教養態度,會改變你和孩子的一生
這是一本獻給在教養的路上充滿挫折感的父母。作者沒有提供換湯不換藥的教養「新方法」,相對的,他提供的是一個更重要的方向建議,你以為是孩子有問題?
不 ~「問題不出在孩子身上,問題出在父母身上」。
如果你也常在孩子犯錯時抓狂,這本書會是一面鏡子,讓你重新學會「愛」。
我會快速導讀這本書的17個章節,讓你即使沒看過書,也能抓到精華重點。
第一章:孩子不是你的縮小版,而是他自己
我們常忘記的事,孩子不是我們的作品,也不是來完成我們期待的角色。
他是一個全新的、獨立的生命,有他自己的個性、節奏和想法。我們不能只是照自己的標準去教他、管他,而是要慢慢去認識「這個孩子是誰」,然後調整我們的方式,陪他走他自己的路。你不是在打造一個理想形象,而是在陪一個真實有血有肉的小孩,正在長出他自己的樣子。
第二章:孩子,是啟動我們轉變的老師
我們通常以為是自己在教孩子,其實孩子也在教你。孩子的情緒、抗拒、甚至頑皮,都是提醒我們。內心是不是有未解的恐懼、壓抑或控制慾?這一章打開了教養的另一種視角:孩子是來幫我們醒來的。
第三章:孩子,我不是因為你的好表現才愛你
這一章我非常震撼。我發現很多愛其實是「有條件的」。
當孩子考第一名、守規矩、聽話懂事時,大人才給愛;當孩子不如大人預期時,愛就會收回,甚至會說,妳若不乖我就要把妳丟掉,這樣的壞小孩我不想要。
這會讓孩子變成「表現導向的人」或「討好型人格」,一生都在取悅別人。我從小就很懂得察言觀色,努力的表現好才會被愛。有長達25年的時間,我都是扮演討好型人格,這讓我很委屈,長大後我才明白,真正的愛不應該帶有條件。
難道孩子真的要考試第一名「要做好,才值得被愛」嗎?這值得很多爸爸媽媽們省思? 作者提醒我們,要讓孩子知道,不管他哭鬧還是成功,爸爸媽媽都會愛你。
第四章:有時候,你不是在教孩子,你只是在發洩
很多時候,我們以為是在教孩子,其實是在滿足自己的情緒。
這章真的很戳心。我們常以為自己在「教」,但其實只是在情緒爆炸。像是孩子頂嘴、不聽話時,我們脫口而出:「你給我閉嘴!」這一瞬間,其實不是在幫孩子,而是在保護那個被挑戰的自己。這章沒有要你當聖人,而是讓你看見:真正的教養,是願意把「我是對的」放下,慢慢練習對等的互動。不是權威下指令,而是兩個人都在學怎麼好好說話,好好相處。
第五章 你的內在小孩,需要你的孩子來幫他長大
有時候,其實是孩子是在幫我們療傷。
我們都背著一些從小帶來的東西,可能是「男孩子不能哭」、可能是「要乖巧要懂事」、也可能是「不要麻煩別人」。這些情緒和童年印記我們不一定有察覺,但在當了爸媽之後,很容易就被孩子的某句話、某個行為勾出來。
你以為是他太難帶,其實可能是你內在那個還沒長大的小孩在吶喊。這章沒有怪罪誰,只是提醒我們:教養有時不是你在引導孩子,而是孩子在牽著你,慢慢把自己那一塊拼圖也帶回來、補上來。
第六章:有些事,不是要你解決,而是陪它走過
這章講的不是技巧,而是一種態度。很多時候,我們太想「搞懂事情」,但生命其實沒那麼需要被分析。孩子哭、情緒失控,或者你自己覺得累了、亂了,那些時刻不一定是要你立刻處理好,而是提醒你:「可以慢下來停一下,陪自己穩下來。」有時候最深的智慧不是控制,而是接受現在就是這樣。然後,選擇一個對你跟孩子都不傷的方式,慢慢回應就好。事情會變,但你不需要硬撐。
第七章:育兒的第一關,沒有誰能全身而退
嬰兒期到兩歲,是爸媽最常崩潰的時候。沒睡好、不能好好吃飯,寶寶一下哭、一下黏,你根本沒空思考人生。這章沒有教你怎麼「制服」孩子,而是提醒我們這階段最需要的,是放下對秩序和效率的執念。當你越能沉下來、放慢節奏,寶寶越能感受到安全,也越容易跟你進入一種「我懂你、媽媽在這裡」的連結狀態。這不是犧牲,是一種慢慢調頻的默契練習,而你也會在混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穩定。
第八章:孩子正在長大,你要學著往後站一步
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上學、有自己的朋友和生活,你會發現他不像以前那麼黏你了。不是他不需要你,而是他正在試著成為他自己。這章提醒我們,教養到這裡,父母要學著從主角退成配角,不是退出,而是退一步,讓他開始摸索怎麼走自己的路。你還是他的安全網,但不用再當導航。這種往後退,其實很難,但也正是孩子給我們的一份禮物「讓你重新學會信任,也學會放手」。
第九章:當爸媽有時真的很崩潰
我覺得每個爸媽應該都超有感。有時候教養真的像一場沒完沒了的修羅場,睡不好、吃不下,還會懷疑自己還做的不夠好,是不是不適合當父母。甚至偶爾也會浮現那種:「我為什麼要生小孩?」的念頭。但這章沒有要你正向思考,它只是很誠實地告訴你:這些感受都是正常的。
反而是因為有這麼多崩潰、混亂和拉扯,我們才慢慢找到自己的樣子。教養不只是養小孩,也是在一點一滴,重新陪自己的內在小孩再長大一次。
第十章:當父母之前,先做個創傷終結者
這一章幾乎可以是整本書的靈魂。有些傷,不處理就會不小心傳承下去。這一章真的很深。很多人當了父母之後,才發現自己原來還背著很多從小留下來的東西。然後有一天,我們把這些沒處理完的東西,無意識地丟給了孩子。不是故意的,但它就這樣重演了。這章提醒我們:當爸媽前,其實更重要的是先回頭照顧自己那個曾經很受傷的小孩。若你願意停下來處理自己的議題,孩子就不用再幫你扛一次。
第十一章:當你越真實,孩子就越有安全感
我們常常以為自己要扮演一個「應該是怎樣的父母」,但那種硬撐的樣子,其實孩子都感覺得到。這章講的是一種內外一致的狀態,你心裡怎麼想,就怎麼說、怎麼做。當我們不再勉強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「好爸媽」,而是回到真實的情緒裡去面對日常,孩子也會學會:原來可以不完美,但可以很真。這份誠實,其實才是最深的安全感來源。
第十二章:原來平凡,就是一種好棒的幸福
這章好喜歡。它說的不是什麼大道理,而是提醒我們: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節奏和樣子,不需要特別,也不需要拿來比較。你不需要讓他「發光」,因為他本來就有光。當你願意放下「他應該怎樣才最好」的想法,只是單純地看見他、陪著他,孩子反而會長出屬於自己的力量。給孩子最棒的禮物,不是幫他設計人生,而是讓他自由地,走自己的那條路。
第十三章:讓孩子成為他自己,而不是你的續集
我們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,把孩子當成「我的財產」,然後順理成章地幫他做決定、設計人生,好像我們有權利決定他該成為什麼樣的人。但孩子不是物品,不是可以被安排的行程、被操控的專案。他是一個正在找自己方向的人。我們能做的,不是「擁有他」,而是陪他把內在那個原本就完整的自己,一點一點活出來。也許你會第一次真正看見,眼前這個孩子,其實本來就很好,也不看看是誰生的?對不對?(笑XD。
第十四章:最好的陪伴,有時是留點空白
孩子越長越大,有新的朋友開始忙起來,情緒也變得複雜。這時候,他其實更需要的不是滿滿的安排,而是一段沒人打擾的、可以自己待著的時間。這章提醒我們,給孩子空間去靜靜待著、去感受今天心裡發生了什麼,這是一種很深的照顧。他不一定會馬上說出口,但這些安靜的時刻,會幫助他更認識自己。不是放任,而是尊重;不是疏忽,而是一種成熟的信任。
第十五章:真正的愛,是在孩子心裡有你的位置
想讓孩子無論幾歲都願意跟你靠近,不是靠規則,也不是靠講道理,而是靠同理心。
我們都希望孩子長大後,還願意靠近我們。如果你能在孩子情緒來的時候,不急著糾正、不下判斷,只是靜靜地陪在旁邊,讓他知道「你有這樣的感覺,是可以的」,那你們的關係就有了真正的連結。孩子會記得那種「在我失敗的時候,你沒有離開我」的感覺,這就是他願意一輩子靠近你的理由。
- 延伸閱讀 : 推薦10部超催淚的親情電影,你一定要看!
第十六章:孩子犯錯時,他最需要的是一個不會急著罵他的大人
孩子犯錯,不可怕。可怕的是他開始害怕犯錯,
只因為我們的反應太快、下手太重。這章提醒我們,當孩子做錯事時,最重要的不是馬上處罰或解釋道理,而是先讓他感受到:「他有犯錯的空間,也有修正的機會。」如果他知道在你面前不用假裝完美,就更敢面對自己,也更懂得去承擔和改變。我們不是只在孩子乖的時候才愛他,而是也能在他跌倒時,伸手把他拉回來。這種愛,才是真正教會他怎麼原諒自己、重新開始的力量。
第十七章:給孩子裝上覺知的導航系統
教養不是讓孩子乖,也不是放任他想怎樣就怎樣,而是幫他長出兩種能力——忠於本心,也能掌握分寸。這章像一種提醒: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,而是明白自己在做什麼,也知道該怎麼負起責任。當孩子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情緒、選擇合適的反應,他就不會被情緒推著走,也不會為了討好誰而失去自己。我們不可能永遠替孩子撐傘,但可以教他怎麼辨認是非,怎麼用自己的力量,飛得剛剛好。
有些書,是你讀完會忍不住放下,靜靜想一會兒的。《覺醒父母》就是這樣的一本書。它不會給你一套標準答案,但它會陪你找到自己的方式,一邊學著當有自覺的父母,一邊陪著孩子長大,同時也陪伴自己內在的小孩一起長大。
無論你在哪個教養階段,這本書都會是一盞溫柔的燈。推薦你慢慢翻,從最有感的那一章開始,比如這篇我特別有感——孩子,你不需要表現好我才愛你。因為愛,不該是拿來交換的東西,而是你本來就值得擁有的。這句話,寫進心裡的那一刻,我才發現,我們都是未曾真正長大的孩子,你和我都值得被這樣深深地愛一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