粉絲提問:
我今年30跟我老公結婚5年了,結婚之後一直生活還可以,去年生了一個小寶寶。 前段時間我弟弟要買房,我和弟弟關係就很好。我拿了25萬給他,老公很生氣。 但是被老公知道後,他很生氣還說我不跟他商量,一點也不考慮這個家庭。 我也覺得很委屈,家裡該承擔的責任,我一分也不少,這25萬都是我自己上班賺來的,又不是拿他的錢,是拿自己的錢,幫我弟弟不應該嗎? 我弟弟也有一份不錯的工作,就算沒有我的幫助,也能付的起頭期款,我做姊姊的只是想表示一下,請老師分析一下我有錯嗎?
杜菲老師回答:
我反倒覺得,你不用那麼緊張或覺得自己是不是做錯了。因為這件事,其實剛好是一個機會,讓你們夫妻有機會坐下來,好好聊聊「錢」這件事。
很多夫妻平常都不會特別去講,直到真的碰到狀況,才會發現:原來我們對「錢」的想法,其實差很多。所以你老公生氣,不一定是因為這25萬塊本身,而是因為他心裡會想:「咦,你怎麼沒有先跟我說?」
這反而是個好時機,讓你們把一些事情講清楚,只要這些共識建立起來,你們之後就不會為了類似的事情再吵一遍了。
我們先來細聊,這位太太今年30歲,結婚五年,剛生了一個小寶寶。最近她弟弟買房,她拿了25萬塊給弟弟,覺得只是小小表示心意,結果被老公發現之後,老公很生氣。氣什麼呢?氣她不商量,覺得她沒把這個家放在第一位。
而她自己也覺得很委屈,她想:「錢是我自己上班賺的,我也有付家庭的責任,我沒有少拿一分一毫,那我拿自己的錢幫弟弟,不應該嗎?」
是不是聽起來,兩邊都有道理?在仔細聽一遍,這裡面又一些破綻,甚麼叫你的錢?我的錢? 我在意的是「我們的錢」

目錄
第一層:錢不是錢,是安全感
我們先從老公的角度看。為什麼男人聽到「你給弟弟25萬」會這麼生氣?其實,不一定是他在乎錢本身,而是他在乎「安全感」。
對很多男人來說,家裡的錢是一個池子,不管你是誰賺的,最後都算是共同的。因為這個池子要養孩子、要養房子、要養未來的夢想。
當他發現你「自己決定,把錢從這個池子裡挪出去了」,他心裡會覺得:「欸,你有在跟我站同一邊嗎?我們不是已經結婚了嗎?」
所以,你的老公其實是生氣和恐懼,「你沒有優先想到我們的…家庭?」這種恐懼一旦出現,他就很容易用生氣的方式表達。因為男人很少會說:「老婆,沒錢會我覺得很沒有安全感。」他們比較習慣說:「你這樣做不行!」
第二層:太太的委屈也是真的
但是,站在你的角度,你的心情也很真實。你想的是:「這是我的親弟弟啊,我們感情一直很好,我只是想支持一下,對我來說,是一份心意。」
而且,你還會覺得:「我並沒有少給家庭,我平常該做的責任一樣做,憑什麼我的錢我不能決定?」
這裡就有一個很微妙的拉扯:
- 
你覺得那是「我自己的錢」。 
- 
可是老公覺得,那是「我們的錢」。 
一個「我」,一個「我們」,衝突就在這裡了。
第三層:婚姻最怕就是爭「誰對誰錯」
很多夫妻吵到最後,都卡在一個問題上:「到底是誰有錯?」
但你會發現,這件事其實沒有單純的對錯因為你有你的立場,他有他的擔心。如果你只是一直強調:「這是我的錢!」那老公就會覺得:「那以後是不是你每一筆錢都不用跟我說?」
如果老公只是強調:「妳沒有經過我同意!」那你就會覺得:「那我是不是什麼都要跟你報備?我的錢還要經過你同意嗎?」
所以,這場爭吵如果只停留在「誰對誰錯」,就會一直衝突不斷。
第四層:背後真正的課題是甚麼?
這個故事真正要處理的,不是「那25萬塊該不該給」,而是兩個問題:
- 
在婚姻裡,金錢到底算「共同」還是「個人」? 
- 
在做重要決定時,彼此要怎麼「先溝通」? 
很多人一開始沒講清楚,以為「反正你知道我會顧這個家」。可是在另一半的心裡,卻會想:「那你怎麼沒有問過我?」
這個落差,就會在某一天的累加而瞬間爆炸。

第五層:可以怎麼解套呢?
5-1. 你要先承認老公的感受
你可以說:「我知道你覺得我沒有跟你商量,讓你很不舒服。我懂你希望我們是一個團隊。」這句話,比你一直說「這是我的錢」更能安撫他。
5-2. 你也要說出自己的想法
你可以補充:「其實這筆錢對弟弟不是救命錢,我只是想表個心意。我沒有忽略這個家,只是我覺得,我是姐姐我有能力的時候,幫一下弟弟,我會覺得很高興。」
5-3. 兩個人要坐下來,討論一個「共同規則」
很多夫妻都是因為「沒有說清楚」才吵架,並不是不願意。那該怎麼做呢?
- 
每年可以有一個「孝親或手足基金」,金額多少,彼此都知道。 
- 
超過這個金額的支出,要先商量。 
你們可以先設定一個「孝親或手足基金」。舉個例子:假設一年規劃10萬元,這筆錢就專門用在孝敬爸媽、幫手足一點小忙,或是過年過節紅包。這樣的好處是——金額已經提前算進去,不會臨時覺得家庭預算被抽走。
那如果哪一天,你想給弟弟比較大的一筆錢,比方說像這次五萬,已經超出這個基金的額度,那就先和老公商量。你可以說:「我想要支持一下弟弟,但這筆錢比我們平常的孝親基金多,我想聽聽你的想法。」
這時候,老公不會覺得是被迫接受,而是有被尊重、被參與。因為男人要的往往不是「這筆錢花不花」,而是「有沒有尊重我」。
換句話說,小額的幫忙可以自動執行,大額的支出要共同討論。這樣,你既能維持和娘家的情感,也能顧到老公的安全感。
最重要的是,當這個「共同規則」訂下來之後,未來遇到同樣的情況,你們就不用再因為一時的衝動或誤會而吵架。
第六層:婚姻裡最重要的不是錢而「我們」
錢只是表面,真正的核心是「我們是不是同一陣隊?」
你弟弟要買房,沒有你這25萬,也能成。可是你的婚姻,要是因為這25萬出現裂縫,那就不值得。
所以,這件事不是你錯或他錯,而是提醒你們:夫妻要有「財務共識」。
婚姻就像一起煮飯,一個人放鹽、一個人放糖,如果沒有先講好,最後味道就會很怪,大家都吃得不開心。
第七層: 婚姻金錢危機其實是契機
所以啊,這件事要不要怪你?我覺得不是「有錯沒錯」的問題,而是「這是一個契機」。
契機是什麼呢?是讓你們有機會重新坐下來,好好談清楚一些平常不會特別去界定的東西。比如:
7-1. 什麼叫「我們的錢」?
像是家庭帳單、房貸、孩子的奶粉尿布、未來的教育金,這些就是「我們的錢」,不管誰掏錢出來,本質上都是在養這個家。
7-2. 什麼叫「我的錢」?
可能是你自己想買的一件衣服、一個小包包,或者老公想換一個遊戲設備、買一隻球鞋,這些就是「個人的錢」。小額範圍內,彼此都不用干涉,因為那是屬於「自己的一點小空間」。
7-3. 哪些決定要共同商量?
預先講好超過一定金額的支出,比方說五萬以上,就要先溝通先商量先問過對方。因為這種金額不是單純的消費,而是會影響家庭財務安排的大事。即使最後老公會同意,也要讓他有被告知、被尊重的感覺。

7-4. 哪些支出可以自由花費?
小額支出就不用天天報備。比如你買杯咖啡、弟弟生日給個紅包、爸媽過節包個小禮金,這些不需要每次都「申請過關」。因為婚姻裡除了共同體,也要保留一點彼此的自由度,這樣才能舒服。
講清楚之後,你們的婚姻會更穩固。因為彼此都知道「規則在哪裡」,就不會老是因為突發事件而懷疑對方的心。
其實在婚姻裡,最怕的不是錢花掉,而是心裡冒出那句話——「原來你沒有把我放在心裡。」當這句話消失,夫妻之間的信任才真的安穩。
給你的話:
最後,我想對你說:你的心意是好的,你想幫弟弟,沒有錯。但老公的在意也是真的,他怕失去安全感,也沒有錯。
所以,與其糾結「我到底錯沒錯」,不如把它當成提醒。提醒你們,未來遇到錢的問題,先講一講、先對齊想法。這樣你想照顧娘家,他也不會覺得被忽略。
婚姻不是要分輸贏,而是找到一個舒服的方式,讓彼此都安心。

 
							 
															 
				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