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長大後我們還在療癒童年的傷?原生家庭留下的烙印,到底能不能擺脫? EP-161

 

那天的下午,天氣並不特別晴朗,我和哥哥坐在同一張桌子前,像平常聊天一樣,卻在一次不經意的談話裡,打開了很多塵封已久的記憶。親子關係、原生家庭、自我成長與情緒療癒,這些看似艱深的主題,都在我們的對話中慢慢浮現出來。

 

哥哥習慣直接切題,他說:「其實做父母很容易犯一個錯,就是站在權威的位置不肯下來。」我聽了忍不住笑,因為這正是許多家庭裡反覆上演的場景。父母認為自己是為孩子好,但孩子往往只是沉默,選擇不爭辯。這份沉默並不是同意,而是一種壓抑。

 

這篇文章,就是從那場談話開始,整理出來的一段心路。它不是說教,而是一個過來人的思索。你會看見我們在談父母的心態調整,談孩子成長後的界線,談原生家庭留下的烙印,還有怎麼在傷痛中學會療癒自己。希望這段分享,能讓正在親子或伴侶關係裡掙扎的你,找到一些共鳴。

 

1. 父母心態調整與親子關係建立

1-1. 權威與朋友角色的轉換

哥哥先提到一個重點:「父母常常覺得,因為我是父母,所以孩子一定要聽。」這種心態在上一代特別常見。父母相信自己的人生經驗比孩子豐富,所以講出來的話就是「真理」。然而,當我們只要求孩子聽話,而不願意聽孩子的想法,這段關係就失去了平等。

 

我回應他:「很多時候孩子表面上不反駁,心裡並不是沒有聲音。只是他們不想爭吵,選擇把話吞進去。」這樣的沉默表面上看似順從,實際上卻是距離感的開始。

 

真正健康的親子互動,不是父母單方面的輸出,而是有來有往的交流。父母需要學會把孩子視為朋友,尊重他們的思考與選擇。

 

1-2. 以開車練習為例的陪伴方式

哥哥跟我分享了一個小故事。有一次他帶孩子練習開車,一開始他先示範繞了一圈,接著就把方向盤交給兒子。過程中不是用命令的語氣說「你必須這樣」,而是用陪伴的方式提醒:「轉彎的時候慢一點,會比較穩。」

 

孩子能感受到差別。當父母把重點放在「陪著你」而不是「控制你」,孩子才會有安全感。那一天練習結束後,兒子說:「還好你在,不然我應該不敢上路。」這句話比任何順從的沉默都更珍貴。

 

尊重與選擇,是親子關係裡最重要的基礎。父母不需要撤下「父母」的身份,而是調整自己的位置,從站在前面拉著孩子走,轉變成站在旁邊陪孩子走。這樣的距離,才是孩子願意敞開心扉的關鍵。

 

2. 親子關係中的期望與界限

2-1. 傳統孝道與現代親子拉扯

聊到這裡,我忽然提到一個議題:「你覺得父母應該期待孩子回報嗎?」哥哥想了一下說:「父母當然希望孩子有能力,但那份能力不是拿來替父母完成夢想的。」

 

傳統社會裡,常常有人說「養兒防老」。可是,真正的親子關係不是交換,而是互相成全。父母的責任是把孩子養成獨立的人,而不是綁住他們未來的自由。

 

2-2. 雞蛋故事的隱喻

我告訴哥哥一件事。有一次跟媽媽吵架,不想吃媽媽買的東西,連雞蛋都各吃各的,和好之後,我把我的雞蛋還給媽媽4顆,媽媽去冷冷地說:「你欠我的何止這四顆雞蛋。」那時候我心裡一酸,因為這不是雞蛋的問題,而是我到底欠了你甚麼?你生我就是我欠你嗎? 我多年來累積了很多對媽媽有失望感。

 

我只是表面上不反駁,但心裡清楚知道,那些話是負擔。這樣的對話,無形中讓我和媽媽之間出現了距離。

 

2-3. 親子界線的重要性

哥哥聽完說:「所以吵架後,你很需要冷靜吧?」我點點頭。「是啊,很多話先自己消化一段時間,等情緒退了再談,結果會不一樣。」

 

建立界線,不代表不愛。而是讓愛不至於變成壓力。當父母願意尊重孩子的生活選擇,孩子也會在心裡留下一個位置,願意回頭照顧父母。

 


3. 原生家庭對內在信念的影響

3-1. 童年陰影的烙印

在我童年時媽媽常對我說「為什麼你不是男生?」這句話在我小時候反覆聽見。它成了我內心最深的烙印。那是一種我要變強大的感覺,讓我早早意識到:如果不夠強,就會被看不起。

 

哥哥說:「所以你的個性就是這樣被逼出來的?」我笑笑回答:「可以這麼說。它讓我學會快速扛起責任,但同時也讓我習慣把內心話給藏起來。」

 

3-2. 傷痛與力量並存

長大之後,我的堅強在職場成了優勢,讓我容易被重用。但代價是,別人看見的是能幹,卻看不見的是我心裡的苦。

 

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。它既是傷,也是力量。長大後我後來才明白,真正的自由,是看清這些烙印,然後選擇轉化它,而不是被它決定我的一生。

 


4. 心靈成長與原生家庭的傷痛

4-1. 討好型人格的形成

哥哥問我:「你是不是一直都很會照顧別人?」我笑了笑,回答:「是啊,因為我很怕爸爸媽媽離婚我會被丟下。所以從小就學會先照顧大家的情緒,把自己的感受放到最後。」

 

這就是所謂的「討好型人格」。當孩子從小被迫承擔大人的情緒時,他們會以「乖巧」和「懂事」來換取家庭的安穩。但這樣的代價,就是失去自我,也失去了兒童應該有的純真與快樂。

 

4-2. 邊界的建立

直到後來我參加心靈成長課程,媽媽說:「你是參加甚麼邪教?怎麼變了一個人?你不是我女兒。」我心裡知道,我小時候承受的怒和怨正在排山倒海而來,我並不是變壞,而是開始為自己設下邊界。我不想再一味討好媽媽,而是學會說「這件事不應該是我小孩子來承受」。這樣的改變,對我來說是第一次真正的說出心裡話獲得解放。

 


5. 面對過往傷痛與情緒釋放

5-1. 允許怨恨的存在

在那一次課程練習裡,老師要我們對著其他不認識的同學,一個60多歲的阿姨傾訴。我突然哭得停不下來。那一刻我承認了心底最真實的聲音:「當爸爸媽媽沒有好好保護我,還讓我承受這麼多,我其實心裡是有怨的。」

 

哥哥安靜地聽著,然後點頭說:「能承認這個,很不容易。」我也知道,這不是容易的事。因為我們從小被教導要孝順,要懂事,但情緒不會因為你懂事就消失。它只是換個地方躲起來。

 

5-2. 疫情中的焦慮

後來疫情爆發,我因為經濟壓力出現焦慮症狀。那一刻我選擇立即就醫,並接受藥物治療。我不再把「逞強」當成勇敢,而是用最快的方式把自己帶回正軌。我跟哥哥說:「生病不可怕,可怕的是假裝沒事。」哥哥點點頭,那一刻我們都沉默了,但我們彼此都懂。

 


6. 自我感知與健康管理

6-1. 生活中的忽略與警示

現代人最常見的狀態,就是忙到忽略身體。白天工作,晚上熬夜,直到某一天身體出現大問題,才驚覺自己早已透支。我曾經也是這樣。直到我學會傾聽自己的身體,把每一個小小的不舒服都當成訊號,而不是戰爭。

 

6-2. 自救能力的重要性

哥哥說:「你現在柔軟多了。」我笑著回答:「是啊,柔軟不是示弱,而是給身體一點發聲的權利。」真正的自救能力,不是硬撐,而是知道什麼時候該求助,什麼時候該休息。

 


7. 觀察能力與團隊合作

7-1. 觀察的真正意義

我們聊到最後,話題回到人際和合作。哥哥說:「你現在很會觀察人。」我回答:「觀察不是挑毛病,而是理解。透過對方眼神、表情、動作,我能看到對方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。」

 

7-2. 合作的本質

我接著說:「所以我們設一個討論的局面,不是為了證明誰對誰錯,而是希望事情能變好。」哥哥點頭:「這放到親子關係也一樣。」我笑了:「對啊,合作的核心,就是我們先站在同一邊,而不是對立面。」

 

不管是團隊、伴侶,還是親子,唯有在尊重的基礎上,合作才會走得長久。

 


8. 療癒是一場持續的旅程

那天的對話結束時,哥哥看著我,說了一句:「你真的變了。」我心裡很平靜,因為我知道自己不再是那個一直討好的小孩,而是學會照顧自己的人。

 

親子關係需要心態的調整,原生家庭會留下深深的烙印,但我們有選擇權,可以決定如何轉化這些印記。面對傷痛,不是逃避,而是正視與釋放。健康管理與觀察能力,更是日常裡維持關係與自我平衡的基石。

 

療癒不是一瞬間的事,而是一場持續的旅程。當我們能夠在愛與界線之間找到平衡,我們就能帶著自由,繼續和身邊的人同行。

 

 

Picture of 麥傑克伴侶解讀中心

麥傑克伴侶解讀中心

我是杜菲,麥傑克創辦人,也是美國婚前輔導認證的諮詢師。
而「麥傑克」這個品牌,是取自英文Magic:魔法的意思。

相關文章

為什麼長大後我們還在療癒童年的傷?原生家庭留下的烙印,到底能不能擺脫? EP-161

小時候我媽媽常對我情緒勒索,以前不懂原來這些是勒索,所以我有長達30年都是討好型人格,這一次我和哥哥的深入對話,解開也釋放了我過去克服原生家庭的印記,也是一段我和媽媽在親子關係中的覺醒。我從原生家庭的壓抑到自我療癒的啟程,很痛苦也很不容易,中間有很多自我調適和切換視角,這一場深談,也揭開了親子關係中最隱藏的矛盾,也觸碰到原生家庭留下的傷口。最後,我找到一個意想不到的療癒出口。

閱讀全文 »
如何挽回已經死心的太太

如何挽回一個已經死心的老婆?

當一個女人真的死心,不是因為不愛,而是因為一次次被忽視、被誤解。你以為還有時間,其實她早已在心裡離開。這篇文章帶你看清,為什麼她決絕、為什麼你的挽留無效,以及該如何用改變,重新打開她的心。真正的挽回,不是求她回來,而是讓她自己「想回來」。

閱讀全文 »
error: 請勿複製本站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