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太完美的媽媽,反而教不出優秀的孩子呢?完美主義的媽媽通常很優秀,但也比較嚴格,個性很積極,對自己有高標準,所以容易跟自己過不去,也會跟別人過不去,在管教孩子上,就會讓夫妻關係產生了變化。
你可能沒發現,有些你覺得「這樣做才對」的觀念,其實是從小被爸媽影響來的。也許你已經開始有一點覺察,發現自己有時候也在重複爸媽那一套,只是換個場景,換個對象而已。
今天舉例的故事主角是媽媽,但其實啊,在我的節目裡,都是男女同論的。因為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,很多我們現在對孩子的教養方式,真的都跟我們原生家庭有關。
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感覺,今天這集我想陪你一起慢慢看見,我們怎麼從原生家庭走來,又怎麼能走出屬於自己的教養路。先來講故事
目錄
1. 一個真實故事的開始
「都給你補習了!這些單字還背不起來?沒背完,不准睡覺!」
每天晚上都要上演盯孩子功課的劇情,宜芬總是不能放鬆,宜芬是成功的職業婦女,在公司是高管,有著不錯的年薪,在工作上很有成就,但回到家裡面對婚姻是滿滿的無力感,夫妻兩常常因為孩子的課業在吵架,她認為先生不會教小孩,她的認知,沒有前三名,就等同不及格。
上班開了一整天的會,下班很累她回到家裡,她還是不能放心的,一定要盯完孩子的功課,才能安心的入睡。
已經半夜一點多,讀小學三年級的兒子,努力打起精神背單字,很想睡但又隱藏不住害怕媽媽發怒的眼神
爸爸心疼的看著孩子,孩子現在的狀態哪有專注力可以背單字呢?
爸爸正想說服太太,卻被太太的眼神制止。眼神彷彿在說,我在教小孩你不要管。
看到孩子打瞌睡,媽媽說「我上班這麼累,回到家還要盯你的功課,你還敢給我睡?這些單字沒有背完,你不准給我睡。」
在客廳聽到這些怒吼又責備的語氣,爸爸終於忍不住了,
先生說:「孩子明天也要早起去上學,這麼晚睡。明天上課狀態不是更差嗎?你這麼堅持背單字的意義是什麼?」

太太:「等你賺得錢比我多,再來跟我說怎麼教小孩。」
先生當場被氣到說不出反駁的話,不想讓孩子被嚇到,爸爸媽媽因為他的事情吵架,他選擇不反駁,但只能自己內傷,氣得心裡堵的難受。
心裡想:原來你早就瞧不起我賺錢比你少
這對夫妻因為孩子的教養產生分歧,也為婚姻埋下一個不定時的炸彈。
我們先來思考看看,這位媽媽可能是怎麼想的?
2. 完美媽媽的內在信念與焦慮來源
許多看似嚴格、強勢的媽媽,內心其實住著一個深深焦慮的自己。她不是真的想逼孩子痛苦學習,而是害怕孩子輸在起跑點。她心裡常常想著:「我的孩子不能輸,必須像我一樣優秀。」一旦孩子表現不如預期,就會下意識地焦慮:「你這麼不上進,以後出社會怎麼辦?」甚至會把孩子的問題變成自己的責任:「你的問題,就是我的問題。」
在這樣的壓力底下,她變得無法放鬆,因為她相信,只有高標準和嚴格要求,才能換來成功與安全感。但其實,這些看起來強硬的表現底下,真正的情緒是「焦慮」焦慮自己不夠好、孩子會被看不起、家庭會被比較。這些焦慮如果沒被看見,就會變成無止境的壓力循環。
內在信念可能是 :
- 我的孩子不能輸,必須跟我一樣優秀
- 你這麼不上進,以後出社會怎麼辦?
- 你的問題,就是我的問題
這些表面上的「嚴格」和「擔憂」的底下情緒其實是「焦慮」

3. 焦慮背後的思考有哪些?
很多時候,媽媽的焦慮並不是針對孩子的某件事,而是源自內心更深的自我對話。當孩子表現不如預期,她可能腦中閃過的是:「你太讓我失望了,根本跟你爸一樣一個德性。」這句話,藏著對伴侶的長期不滿,也把對孩子的期望拉得更高。她可能也會擔心:「別人會不會覺得,我沒把小孩教好?」這不是單純的擔憂,而是對自己母職價值的懷疑。
有些媽媽甚至無法接受孩子平凡:「我無法接受,孩子不優秀。」在她的世界裡,孩子的表現就是她的面子與驕傲來源,當孩子無法成為她的光環,她就會感到丟臉,甚至自責。這些思考,都是焦慮真正的根源。
內在信念可能是 :
- 你太讓我失望了,跟你爸一樣一個德性
- 別人會覺得,我沒有把小孩教好
- 我無法接受,孩子不優秀
- 沒有面子,孩子無法讓我驕傲
4. 深植心中的信念有哪些?
其實很多媽媽不是故意要那麼嚴格,她是真的相信:「要有高標準,才會成功啊!」這不是她亂講的,是因為她從小就是這樣被教大的。她會說:「我爸以前也是這樣對我,我不也撐過來,還念了好學校、有好工作嗎?」
她打從心裡覺得:「我以前都可以為什麼你不行?」這句話不是在責怪,而是她真的不懂,為什麼一樣的方式,孩子卻不買單。所以她堅持:「嚴格一點沒關係,孩子將來會感謝我。」
這些想法,其實都是她想要孩子好的表現。但問題是,她忘了現在的孩子、現在的時代,跟以前不一樣了。那套她走過來的路,不一定適合現在的孩子走。她不是不愛孩子,只是太怕孩子輸、也太害怕自己失敗。
內在信念可能是 :
- 只有高標準高要求,才會成功
- 以前我的爸爸也這樣要求我,所以我現在很成功
- 我以前也是這樣長大,為什麼你就不行呢?
- 我相信嚴格,一定能教出優秀的孩子
5.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教養方式?
原來宜芬在小時候在父親嚴格的管教之下,一路名列前茅過關斬將,從北一女到台大,畢業後出國唸書回來,進入一家外商公司上班,現在有一份很不錯的薪水。所以她相信父親對他的管教就算嚴格,那也是為她好。這點她深信不疑。
她就用父親對她管教的方式來對待孩子,認為這是可複製的成功模式。
這樣成長背景長大的父母,教養小孩會有三種模式:
6. 完美主義父母的三種常見教養模式
6-1. 嚴格控制型
不達目標不罷休的爸媽
有些爸媽,只要孩子表現沒達到自己的標準,心裡就開始翻騰:「怎麼會考這麼差?是不是不用心?是不是偷懶?」那種失望感會瞬間放大,然後轉化成更嚴格的要求、更緊迫的監督。像是加碼補習、取消休閒時間,甚至開始每天盯功課到深夜,想要把孩子「逼」回理想的樣子。
但其實,孩子不是不努力,而是越壓越怕,越怕就越做不好。這類爸媽心裡想的是:「我就是這樣被訓練出來的,你也可以。」但他們忽略了,孩子不是複製貼上,是一個獨立的個體。如果控制變成常態,親子關係就會慢慢磨掉信任和安全感,只剩壓力與衝突。
6-2. 過度補償型
因為我吃過的苦,不想你再吃一次
有些爸媽小時候受過嚴厲管教,心裡留下不少陰影,所以當自己有了孩子,就一心想彌補過去。他們常想:「我以前被罵得多慘,現在絕不能讓孩子再受那種苦。」於是,對孩子特別寬容,什麼都讓一步,不忍心責備、不太設限,深怕自己變成當年那種讓人害怕的大人。
「過度補償型」的父母內心常會猶豫、糾結、心軟。他們會告訴自己:「不要那麼兇啦,這樣孩子會傷心。」「我以前就是被罵到沒自信,我不能變成那樣的爸媽。」結果就容易出現這種情況:
-
想罵但語氣放得很輕,怕傷害孩子的心
-
一開始想管,但孩子一哭、一委屈,就立刻讓步
-
常對孩子說:「好啦下次不要就好」→ 但下次還是沒改
-
覺得自己應該設下界線,卻又在實際執行時退縮
長期下來,孩子反而變得沒有界線,該有的規矩也鬆散了。爸媽想教,但一看到孩子委屈就心軟,最後變成「想管也管不動」的狀態。這不是不負責任,而是一種想保護孩子、卻不小心讓孩子失去自我約束能力的補償。這不是溺愛,而是一種「矯枉過正」的補償心理。
這些爸媽想彌補自己的過去,卻讓孩子失去了分寸界線和自我管理的能力。久而久之,孩子也不知道什麼是對、什麼是錯。所以,這些爸媽內心有太多對自己童年傷痕的投射,導致他們難以堅持管教、界線模糊。
6-3. 彈性調整型
有些爸媽真的很聰明,知道自己不能太嚴格,也不能太放任。他們會觀察孩子的個性,調整自己的方式。有規矩,但不會讓人喘不過氣;會管,但不是什麼都碎念。重點是,他們懂得尊重孩子的感受,不是一味「我說了算」,而是「我們一起來想辦法」。
這樣的爸媽,常常跟孩子像朋友一樣,能聊,也能立場清楚地說:「這件事不OK,我們來談談怎麼改進。」孩子也比較願意聽,因為感受到爸媽不是在命令,而是在陪伴。
這種教養方式說難不難,說簡單也不簡單,要的是彈性、觀察力、還有一點點耐心。但只要你願意慢下來聽聽孩子在想什麼,就會發現他其實也很願意靠近你。這種方式啊,孩子才會覺得你是「可以講理的大人」,不是只會發火的爸媽。

7. 六個自我察覺練習,讓你突破原生模式
如果你現在有覺察到你的教養方養方式,可能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,以下有6個練習可以幫助妳
7-1. 對自己做更深入的察覺:
對自己做更深入的察覺:你是怎麼被教大的?
很多時候,我們對孩子的管教方式,其實不是有意安排的,而是從小被爸媽怎麼對待,我們就不知不覺學起來了。你可以先回想一下,小時候爸媽最常對你說什麼?最要求你什麼?是要你考第一?不能讓人丟臉?還是一定要聽話懂事?
接著問問自己,那些要求,真的對你有幫助嗎?哪些讓你變得更堅強?又有哪些,其實讓你壓力很大,到現在還影響著你?
我們不是要怪爸媽或翻舊帳,而是要了解自己和另一半,為什麼有些情緒、有些反應,總是在我們教小孩的時候跑出來。當你開始看懂自己從哪裡來,就更有機會走出屬於自己的教養路。
自我察覺步驟:
1、試著回想你在原生家庭爸媽最要求你的是哪些?
2、這些要求哪些是有用?
3、哪些要求是對你沒有用的?
7-2. 對孩子的察覺有哪些?
你甚麼時候對孩子,會像你爸爸還是媽媽?
接下來也可以來看看——你現在最常對孩子說的話是什麼?你是不是也很在意他的成績、他的禮貌、他的表現?那些你對孩子的要求,跟你小時候被要求的,有沒有很像?像不像當年爸媽對你的那一套?
再想一想,有沒有什麼地方不一樣?也許你現在對孩子比較有耐心,也可能在某些地方你反而更嚴格了。
這些察覺的目的不是要挑毛病,而是幫你看清楚,自己是不是把以前原生家庭那一套又搬到孩子身上了。有些做法可能真的不錯,但也有些,是你當年最討厭、最壓力大的部分,現在卻默默複製出來。這些,就是值得我們停下來想一想的地方。
自我察覺步驟:
4、你對孩子的要求通常有哪些?
5、你對孩子的要求,和爸媽要求你的,哪些是一樣的?
6、哪些是不一樣的?
8. 為什麼你用一樣的方法,孩子卻不買單?
你有沒有發現,其實你對孩子的方式,跟你爸媽當年對你有點像?有些方法當年對你有用,讓你更努力、更有成就。但奇怪的是,現在你用在自己小孩身上,怎麼效果完全不一樣?他不但沒改進,還開始叛逆、冷淡,甚至什麼都不想講。
如果你也有這種感覺,並不是你做錯了什麼,而是該換個角度想想,現在的孩子,跟我們那個年代真的不一樣了。他們的資質、環境、想法,都走在不同的軌道上。
所以啊,承襲爸媽那一套,不一定不行,但也不代表通用。有時候,你只是需要一點轉彎,孩子才會更願意靠近你。
接受一個事實,承襲爸媽的教養方式,並不一定適合用在你的孩子身上。

9. 教養新思維:學會傾聽與彈性
現在的教育方式,比較像是傾聽孩子說話,了解孩子在想什麼?最好還能跟孩子當好朋友,如果孩子在外面遇到委屈或困難,他願意跟你說,那你就可以在第一時間幫到他
我哥現在孩子上大學了,有心事都會跟他說,我跟我自己的哥哥聊過,他覺得孩子教養,最難拿捏是剛剛好的管教,對父母來說真的是很不容易,各位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!如果有興趣聽我跟哥哥的對話,也可以去收聽我的第64集
我媽媽就曾經說過一句話,怎麼一樣的教養方式,用在你身上,跟用在你弟弟身上,你就很乖,你弟弟還是這麼讓我擔心?
10. 教養沒有標準答案,但有彈性是一種智慧
我想每個父母對孩子的管教,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,到底是嚴厲好呢?還是寬容好呢?還是民主一點好呢?其實也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。
或許你都可以試試看看哪個方式?對你的孩子是最有用的,如果這一招不行,那就換下一招,教養方式可以隨著孩子不一樣的個性,適當的去做轉化。
不要一招用到底。如果爸媽的教育方式比較靈活,那孩子也會比較快樂喔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