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父母有毒嗎?

有些父母對童年時期孩子毫無顧忌的否定、嘲笑、打罵和攻擊、不合理安排等,都會對孩子幼小心靈產生童年陰影,心理學可歸屬為一種「創傷後症候群」。

 

且經常是舊傷未癒,又加上新傷。日積月累下來,終於造成了無法磨滅的心理創傷,這些傷害也會累積到潛意識中,長大後成為人格的一部份。 

 

父母是孩子的全世界,孩子並沒有求生能力,認為父母親就是他們的一切。

 

如果你從小就被教導尊重長輩、服從父母、取悅他們,那麼「設定界限」就會顯得很陌生。你的父母無法愛你、接受你、重視你,這並不是你的錯,也與你的缺點無關。

 

常見的有毒跡象:

您可能有有毒父母的行為包括:

  • 他們以自我為中心。
  • 不會考慮你的需求或感受。
  • 他們是情緒失控的大砲。
  • 他們反應過度,或者製造戲劇性。
  • 他們過度分享。他們與您分享不適當的信息,例如有關他們親密生活的細節。他們將你作為情感支持的主要來源。
  • 他們對你進行控制。
  • 他們可能會利用愧疚和金錢讓你做他們想做的
  • 他們批評的很嚴厲。你所做的一切都不夠好。
  • 他們不尊重你的一切。
  • 他們缺乏界限。他們可能會不請自來地,出現在你家裡。
  • 批評你的每個選擇,都是錯誤的。

 

 

有毒父母可分為很多類型 :

一、言語虐待型:

言語虐待對孩童性格的影響,比身體虐待還嚴重,孩子最怕聽到的虐待言語如下 :

1. 出生就被否定

「我當初就不該生下你」
「我真希望生下的不是你」
「當初應該把你打掉」
「如果不是你,我根本不會嫁給你爸」

小孩的出生應該是被愛的,受歡迎的,可是被這種惡毒言語澆灌成長的小孩,往往會覺得自己不該活在世界上,被全盤否定的殺傷力最大,長大後很容易產生厭世自殺傾向。

 

 

2. 威脅要拋棄小孩

「不要你了!」
「你再不聽話,我要讓你找不到我」
「你不乖,我要把你賣掉」

小孩完全依賴父母,無法獨自生存,被拋棄等同死亡,在這種拋棄威脅下成長的小孩,可能一直缺少安全感,也會擔心被伴侶拋棄。

 

3. 對學業成績冷嘲熱諷

人的智力能力主要是來自父母基因天生的,父母應有自知之明,父母親應該把小孩當成一個獨立平等的個體,多給予鼓勵包容,如果對其學習或課業表現一直不滿意,就直接羞辱小孩「笨」或諷刺、嘲笑、挖苦、攻擊、抱怨的話,小孩的自信心就培養不起來,將來自卑感會很重。

 

 

 如果是有先天學習障礙體質或智力不足的小孩,那父母親就必須花更大的心力來協助。

 

4. 貶損小孩長相外表

批評小孩的矮、胖、醜、暴牙;就算小孩其貌不揚,但那也是來自父母遺傳天生的,給予批評和嘲笑辱罵,也不可能改變什麼,而是必須要給小孩自信心,採取避重就輕策略,告訴小孩,看人不能只看外表,而是要注重內在品格、道德學問。

 

5. 性別學業歧視

傳統家庭裡重男輕女特別嚴重,兒子在父母心中,總是比女兒更為重要,也會拿自家的小孩跟別人家小孩比較,不但影響孩子偏激的性格,也會在兄弟姐妹間為了爭寵而失和。

 

 

6. 說話不算話

本來同意只要小孩能達到指定標準,就要給予獎勵,但卻一直不兌現,還有說一大堆推託歪理,讓小孩對父母產生不信任、沒有安全感。

 

二、父母永遠是對的

有一個30歲女孩,因為強烈的焦慮、恐慌、失眠、且人際關係很糟,預約去看心理醫師。 心理醫師問起她跟父母的關係時,她一開始還說父母對她特別好,當醫師問她父母有沒有傷害過她時,她就哭了起來。

 

原來她就讀高一時,未婚懷孕,父親就開始天天咒罵她,說她的行為不檢點,說她身體髒,有甚麼臉待在這個家?一直罵到她成年離家居住,說她傷風敗俗。讓自己在家族面前丟臉。

 

她並不覺得父親有錯,因為父親都是為她好,當然父親也不可能承認有錯,不過這種創傷症候群日積月累下來,讓她產生了焦慮,自責、長期失眠,不擅與人交往,感情路一直跌跌撞撞。 

 

 

三、操控型父母

有一單親媽媽,對兒子的照顧無微不至,雖然兒子的學業成績好,工作也好,但是到了45歲,仍然沒有結婚,交了好幾位女朋友,但都過不了母親這一關,而結不成婚。 

 

這種被母親過度操控的孩子,常會變成〝媽寶〞,事無大小,凡事都主動請示媽媽意見。 

 

其實在潛意識中,媽媽因為跟爸爸感情不好,很怕失去唯一的親人-就是兒子,兒子就算結了婚,也很容易婆媳關係不好,因為媳婦就是要來搶她兒子的壞人。

 

 

四、酗酒型父母

有一位離婚過兩次婚的40多歲女性,兩次結婚的對象都是酗酒者,她因多種情緒困擾而求助心理醫師,心理醫師發現她已過世的父親也是酒精中毒者,酗酒者大多屬於弱勢族群,並不容易主動對兒女造成身心傷害,反而需要被人照顧。 

 

她與父親感情很好,一直陪伴父親至過世,她的兩次婚姻對象都是酗酒者,這並非偶發現象,而是一種共依存現象。 

 

父親雖然已經過世,但她在潛意識中還是想要照顧酗酒者,希望結婚對象戒掉酒癮走上正途。

 

 

五、低功能型的父母

有一位四十歲已婚工作狂男性,把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工作,因此與家人關係淡薄,他只要一不工作,就會覺得很痛苦難過,因為他根本不敢休息。

 

心理醫師得知他十歲時,就是家裡的小大人,負責照顧生病的母親以及煮晚餐給弟弟妹妹們吃,爸爸除了定期拿錢回家,平常是看不見人影,他的童年就是這樣度過的。 

 

 

六、身體虐待型

有天來了一個28歲男性,他說從小學開始,就經常遭受同學的霸凌欺負,與父母兄弟的關係亦不和諧,父親不但家暴經常打母親,他本人也常因不聽話而被父親毒打。口頭精神上的霸凌卻沒有少過。他最後的結論是,從小就被所有周遭的人霸凌至今。

 

小時候常被父親毒打,加上家庭氛圍不夠溫暖,學校同學及師長、軍中戰友、長官社會支持度不足,比一般人更容易表現出焦慮、失眠等狀況而向心理師求助,心理師發現他有「反社會型人格」及「邊緣性人格」的人格特質。 

 

令人擔心的是,如果有一天若結婚有了小孩,很可能會仿效父親家暴配偶及小孩,因為他可能會覺得,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手段。 

 

 

七、過度溺愛型父母

新聞上常報導的,富二代開著跑車撞死人,卻說人死沒甚麼,大不了賠錢而已。臉上一副嘴臉就是,天塌下來都沒關係,反正我爸媽會幫我處理 。

 

一位25歲的年輕男子,生活優渥但父母經營企業,長期無法陪伴在身邊,從小到大只要犯錯,父母就是花錢處理,他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,故意常常犯錯,但父母始終都覺得只是小孩頑皮,能用錢擺平的事都不是甚麼大事情。

 

直到有一次開車撞死了人,這是要坐牢的,已經不是只有錢就能擺平的,父母才知道自己大錯特錯,不該這麼放縱他一直犯錯不悔改,如今懊悔也來不及了~

 

 

如何擺脫內疚感?

 

小時候因為沒有的選擇,只能滿足父母的要求,才能不被拋棄,被父母照顧,但現在你已經長大了,你不再需要總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,讓父母綁架了你的生活。

 

做為一個成年人,你必須開始學會照顧自己,學習生活自理的能力,如果有必要時,你也需要遠離他們在你的生活進行控制。

 

“無論你多大,想要取悅父母是很正常的,但要現實地考慮這是否可能,以及你的努力在情感、身體、精神、經濟和精神上給你帶來了什麼代價。”

 

對自己來說最有幫助的事情,就是相信自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。“如果你知道這一點,你就不必留在那裡接受他們給你的幫助。你有權利可以為自己選擇。當你不需要他們給予的某些東西時,你就能掙脫這個來自於親情的綁架。

 

 

設立界線是關鍵

我有個好友靜華跟我說:她花了 10 年時間來執行這些界限,她現在和媽媽的住處距離 22分鐘,每天只會交談兩次,他們各自安好了 2 年。靜華強調,雖然她選擇繼續與她媽媽有互動但也保持著距離,讓媽媽不能在像以前一樣,對她情緒勒索,她知道必須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事情。

 

她會說「不,媽媽。我不能給你錢」。

「不,媽媽,我不能為你做這個」。

「我不能去那些讓我不舒服的地方,但你可以自由地來這裡」。

 

靜華很清楚知道,她只是生她養她的母親,但她不能主宰我的人生,媽媽的優先事項,不能超過我的。

 

隨著時間的推移,她的媽媽變得更加有自我意識,雖然有時也會陷入舊模式,但設立界線對她很有幫助。

 

 

 

你無需解釋

當其他人評判或批評你,不和父母接觸,或對父母設定界限的決定時,通常是因為他們以為你的父母不是有毒的。真正避免接觸的原因是,你的父母對你並不好,他們只是無止盡的消耗你,攻擊你,甚至毀滅你的人生。

 

你不需要給任何人任何理由。“你有權說,‘我不想談論這件事。

 

練習自我療癒

 

有毒父母​​的孩子可能不習慣照顧自己。你需要設立幾個肯定句給自己。

「自我照顧並不自私」

「我不能再讓媽媽控制我的人生」

「如果我照顧爸爸的需要,那誰來照顧我的需要?」

「我很重要,所以我的需求,必須要大過於媽媽的需要」

「我已經長大了,我有能力為自己做決定」

「我是為了我自己做的每個決定,而不是為了別人」

 「我相信自己做得到,我可以」

 

 

靜華計劃在與母親共度時光後,進行自我療癒的活動,例如寫肯定句或鍛煉身體或聽音樂冥想。

 

除了寫肯定句,我也喜歡寫日記。這是進行內在的自我對話、釋放我的想法的好方法。我不會把自己的想法藏在心裡,就不會給自己帶來負擔。

 

聽輕音樂冥想,也是她保持身心滿足的另一種方式。她說,這幫助我認識到我的掙扎,不僅僅知道媽媽長久以來是我的負擔。也能提醒我,我的媽媽不是我的責任。老天自有安排,老天爺能為她做的事情,一定比我能為她做的還要多。

 

 

Picture of 麥傑克伴侶解讀中心

麥傑克伴侶解讀中心

我是杜菲,麥傑克創辦人,也是美國婚前輔導認證的諮詢師。
而「麥傑克」這個品牌,是取自英文Magic:魔法的意思。

相關文章

分手後走不出好痛苦?學會必經5個階段

分手後的情緒波動往往讓人陷入痛苦與迷茫,似乎看不到出口。分手後我們會經歷五個情緒階段:否認、憤怒、討價還價、沮喪與接受。本文將探討如何在每個階段有效應對情緒,並逐步走向修復心靈,最終重新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,開啟新的篇章。

閱讀全文 »
error: 請勿複製本站內容